顯示具有 DI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I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Blender][設計] 3D 印表機 - 擠出頭平台的「導風罩威力加強版」


因為總覺得上一版本改裝時所購入的風扇的風力很弱,然後在實際列印時對熱堆積的問題排除,幫助不是很明顯;
再加上因為開工後的上班地點附近,剛好有間電子零組件的店家,而且裡頭擺了不少這一類的風扇。

雖然不是很清楚所謂的轉速和實際出風量對應的關係,但是總覺得再買個加大一些尺寸的版本,進風量好歹會比舊版本用的這那兩門風扇好多了才對。

雖然因為有上一回合的製圖經驗之後,這一次的實驗和修正的過程比上一次短了很多,不過呢,因為已經開始在工作了,所以並沒有辦法和之前一樣把所有的心思都擺放到這上頭。 ~ ‧~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總是得先填飽肚子之後才有氣力繼續幹自己想做的事。

魷魚 ~ 本回合在開始整理這篇文之前,已經行文洽詢過原廠,被我動手加工過後的物件是否能進行對外分享的動作;
原則上原廠要求只要註明出處即可,故在本回合將可以一併奉上修正後的擠出頭平台的物件檔。

零件清單

3D 列印零件

3D 列印零件 數量
Fan Duct pair Fan Duct - 35x35x10mm - pair (V 1.0).stl ※1 1
Fan Duct single Fan Duct - 35x35x10mm - single (V 1.0).stl ※2 2
Effector Effector with side fans - 35 mm (V 1.0).stl ※3 1
Hub Upper Hub Upper of Effector (V 1.0).stl ※3 1

※ 1, 2 二選一即可,僅止是一次印兩個或是印一個的差別。

※ 3 原始物件檔是由 ATOM3DP 官方 所提供,在此處註明。

其它

其它零件 數量
35x35x10 mm DC 12V 風扇 2
M3 15.0 mm 螺絲 6
空中接頭公接頭 2P 2
空中接頭公針, 24 AWG 4

這些零件,主要是要讓這兩副新的風扇用的;連接到主機版的部份,因為是用上一回合就裝好的材料,所以就不用再列一次了。

螺絲的部份,其實就從舊的版本上拆下來用就好了。

組合示意圖

基本上,本回合全都忘了要拍照,所以用 Blender 的組合畫面截圖來撐著。

畫面截圖

  • 官方物件修正的部份
    Schematic diagram 02

  • 加入兩副側風扇
    Schematic diagram 01

  • 正面特寫
    Effector with side fans

    為了避免導風罩的位置低於擠出頭的出料口徑處,就順便把喉管和擠出頭的大致上尺寸量一量兜進來,這樣子就很容易看到導風罩在組合之後的情況了。

    可以看到擠出頭的高度略低於導風罩


照片

僅拍了這一張紫輝艇紙盒圖
IMG_2219_result

3D 列印零件下載位址

零件檔亦各自在 GitHubThingiverse 都存放一份可以取用。

後記

完工之後,還沒有花太多時間用來進行一些實驗性質的列印測試,所以本回合就記錄到這 ~


#Blender #CAD #ATOM3DP #DesignPart #FanDuct #PrintObject #DIY #Homemade #部件設計 #導風罩 #自製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Blender][設計] 馬克杯杯蓋 - 使用 SVG 圖檔產生 3D 物件


首先,先從網路上找到自己想要玩的圖案,因為是第一次試玩,也不太適合找太複雜的圖案,
比方說 人體鍊成陣 … 還好沒有真的一開始就玩這個,不然細部修正會玩到手廢掉 ~ ‧~

搜尋如何使用 SVG 轉 3D Mesh 的時間,和尋找試玩的圖檔的時間,為了找到比較高解析度的檔案,相對上還花掉比較多的時間在找圖檔這上面。

Fullmetal Alchemist Logo

想要標記一下圖檔取得來源,結果找不到它了,好像剛好那個地方改版了 ~ ‧~

然後找到這個教學影片:Blender-Converting 2D Image to 3D Object 就跟著一步一步試玩。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Blender][設計] 3D 印表機 - 搭配網友的官方「擠出頭平台‧改:三風扇版本」進行導風罩的設計


在嘗試列印 史萊姆 ,在最後的封頂失敗後,獲得網友推薦的升級道具「擠出頭平台‧改:三風扇版本」,而開始進行下一個步驟的改造工程:設計導風罩。然而,在此之前,並沒有實際先把兩組側風扇裝上去,就進行測試列印或是實驗的動作,直覺就是應該也要加個導風罩,應該比較能集中風力,用來增強散熱效果。

IMG_0966_result

每隻史萊姆的頂端都有像最上面這隻一樣的熱融堆積產生的瑕庛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Blender][設計] 3D 印表機 - 搭配軸承 608 進行進料導輪支架的設計


在上一回合玩過硬碟步進馬達之後,就會覺得軸承 608 的規格並沒有很複雜,再加上外側凹輪的部份也已經找到其它網友的設計,所以本回合的主要元件的設計,相對來講就比較輕鬆。

   尺寸
內徑 Φ 8.0 mm
外徑 Φ 22.0 mm
Φ 7.0 mm

反而是在試著自製列印支撐的部份,遇到了比較多的問題。因為打算把軸承主支架的中間挖空,以便之後可能想在此相對的部份進行上鎖,或是想要安置什麼物品在上頭的可能性。

無論是自己設計的支撐,還是讓切片軟體產生的支撐,在關鍵的懸空部位的地方,支撐一樣都會因為散熱不足,或者是支撐印到後面歪到去靠到主體,導致在清除支撐時的異常麻煩,所以最後的版本還是把自製的支撐拿掉了。

Bracket's Support

瞻仰一下沒有被釋出的支撐 ~ ‧~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Blender][設計] 3D 印表機 - 搭配 Hitachi HDD 步進馬達進行料架機構的設計


不像引言的引言

整個設計過程的拉過來扯過去,最搞笑的畫面是這個被我用來堆各種版本的 layer,所以決定把它擺在第一張圖 :

blender screen

因為每次看到,我都以為我在玩小蜜蜂 ~ ‧~

事出必有因

學習 Blender 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進行 3D 印表機的加強以及改裝的設計作業,上一回合的建模就真的只是順便而已。

而且手邊也沒有網友提供設計所能使用的軸承,也剛好手邊有一顆朋友的壞掉的容量算是有夠大顆的 Hitachi 2T HDD;也經過朋友同意決定把它給拆了,只不過拆到最後最想要使用的這個步進馬達,手邊也沒榔頭,弄不下來,決定帶回去請老爹幫忙敲。

IMG_0690_result

需要用到的步進馬達裝置;主要也是要用到它裡頭的軸承。

再者,就算用 google 或是在 FB 裡頭有找到同樣是利用硬碟內的步進馬達來進行設計的零件,雖然曾經試著印出來組裝,卻很不幸的發現一個事實是,各個硬碟廠商所使用的步進馬達,規格好像都不一樣,所以印出來的零件規格和自己拔下來的馬達殼搭不起來。
比方這一個:3DP : 拆舊硬碟機製作料架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ATOM 3D Printer][慘案日誌][2015-12-30] 急事勿緩辦之玻璃纖維管離家出走


天氣太冷的日子裡頭,總是會出現天外飛來一筆的意外 … 悲壯的是 … 不只一筆。

自從把印表機組起來之後,持續性的在進行一些校正和測試的動作至今(2015-12-30),不幸的問題總是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發生 ~

離家出走

IMG_0652

或許是因為天氣太冷的關係,導致桿子和塑膠套之間的黏合脫膠了!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ATOM 3D Printer][校正] 實體實驗的現實面向:一種製造幾乎能完全肯定會被淘汰掉的一種資源浪費的流程


沒有玻璃板這該怎麼辦呢?

測試 001.

手邊也沒有辦法找到那麼洽當可以當墊底的東西,直到找上了那本前公司某同事沒帶走,卻被我拿回來的天心寫真集,它的封面紙板硬度還夠、長寬也還能滿足條件,用它當墊底的,然後在鋪上一張噴墨用的印表紙,就這樣小試了一下。

IMG_0586

[自爆]是真的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在煮三低印表雞嗎?


還好五金行老闆幫忙湊了好一陣子,總算還能幫忙湊出四跟 M3 14 ~ 16 mm 不等規格的螺絲讓我將就著用,順道問老闆拿了把可換頭的攻牙刀。

擠出頭平台 ─ 續

既然有了攻牙刀,要用來轉平台底座 OID 024 這六個孔,難度就不算太高了;雖然這樣講,可是還是在其中一孔發生了慘劇,第一次鑽紋路的部份打得不夠深,球頭轉不進去了,使盡我熱愛著海賊王的傻勁,用力轉,還是轉不動 ~ .~

攻牙刀這東西應付塑膠這東西是這個樣子的,第二回合進出的螺紋,不見得能和第一回合的穩合,也就是說第二回合的攻牙,剛好把第一回合的紋全磨崩是常有的事,在這工具使用的邏輯上不難被理解,所以才會在這個出問題的孔上用力試轉看看,既然喝奶的力氣都使盡了也轉不動,就只能動用第二回合了,而且毫無意外的崩牙了 GG ~ 順便買回來的快乾,馬上派上用場 ~

為了比較順暢的安裝流程,在這個時候就順便把 滑塊機構 OID 023(x3) 共六個 M4 要裝球頭的孔都順便鑽一鑽了,以防又鑽的太淺,這次都刻意鑽比較深一點,不過就怕深到破孔而出就事了。

由於更之後的幾個組裝步驟,如集線盒、LCD 之類的,或多或少都會和擠出頭平台有組裝上的相依性在,滑軌則是獨立的系統,所以在準備弄好擠出頭平台之後,再轉進開始處理滑軌與馬達的部份 ~

[自爆]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煮三低印表雞


本來以為,在準備收心的過程裡頭,再花一些時間,幫同學把他這台停滯有點久的 ATOM 3D Printer 的 DIY 追趕一下進度;在問過他之後,確確實實的從他手中把 DIY 的樂趣剝奪走了啊!

因為他同意讓我來完成後續的部份啦。結果又是花掉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這上頭啊 ˊ_>ˋ

不過,也多虧他已經先把主框架的部份都完成了, 感覺 這樣子我應該就可以避開需要力道才能完成的作業項目了。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固執的代價] DIY AVR Transistor Tester - 模組化


基本上,個人對於線路、零件和 MCU 程式內容,尚未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整個架構都是和上文中所提到的二改作者的是一樣的。

只不過是基於 ~ 嗯 ~ 究竟可以這樣固執的使用 25x15 規格的電木板到哪一種程度上,自己也挺好奇的啦 ~ .~

一片 30x30 的 電木板 NTD 12.0,一片 25x15 的則為 NTD 10.0,所以並沒有因為用的規格比較小片,就讓整體的製作價格減少,完全就只是固執的想要這樣試試看而已。
不然的話,就照著原二創作者的電路圖,只要再把 PCB 板上零件和線路的部份搞定就好了 ~

[前情提要] DIY AVR Transistor Tester - 對電路製作軟體的朝三暮四


在感覺上停擺了好一陣子的 上一回合 - Arduino's 多功能電子元件測試電表 ─ 前傳 之後,其實是又找到些相關的資料,以及很不幸運的無法在實驗的安裝過程裡,得到正常的結果。還不得不用菜英文在該裝置的二創作者在討論區上詢問所遇到的問題。

※ 據 README 內容的理解,這位二創的仁兄無法在原創公佈的資訊當中,獲得任何授權相關的資訊,也無法與原創連繫上,用以確認此韌體授權的相關問題;為此,這個裝置的正式授權問題,暫時懸而未決,直到 2016 之後,二創作者好像會再進行相關的變更動作。

會決定中離的原因,就是因為和該二創作者詢問後的最終結論,可能是出在上傳到 MCU 裡頭的程式在認證的部份會出現問題,所以沒有辦法正常運作,所以才會跑去製作 實作 USBasp 電路圖 這個裝置的 ~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 [樂的一半]USBasp Ver1.4 實裝 - 當成功來臨時


讓大仁哥瘋了的歐陽修的 三上 經常是人生獲得重大 天啟 的時刻啊!
老天爺可能常給你,也可能經常不理你 ~

睡醒後,關於 USBasp 這個裝置,想到的問題是萬一重組一次還是遇到相同的狀況,豈不悽悽慘慘悽悽 ~
不然先試著用麵包板的環境,把拆下來的元件逐一換上去試看看吧!

構成 MCU 運作的主要線路上的 電阻、電容和石英震盪器 實在不想認為它們可能會出問題,所以還是先把問題重心擺到了和 USB 接頭上的 pin 腳,有主要連結關係的那幾顆元件上面好了。

[苦的一半]USBasp Ver1.4 實裝 - 失敗是成功的媽媽 XD


在完成上一回合的 MCU Fuses 相關資訊確認後,而且確認這個 USBasp 裝置可以在目前的環境狀態之下完成,於是開始進行 使用 Fritzing 進行元件位置確認以及佈線的規劃。

經過了一番奮戰,終於得到了第一個版本,然後又對照著上頭的線路,慢慢的把這些元件和線路焊到「洞洞板」上面。

失敗版

但是!本回合都完成了才遇到了這個但是!

接到電腦後依舊顯示為unknown device

只好重新查對線路,反覆的查了好幾回合,都沒看到有焊錯的地方,也不曉得是哪一個元件出了問題?
動用三用電表來進行基本的狀態測試,以能目前腦袋裡頭的資訊能理解的狀態,這些零件應該都還能正常的工作才對。

在還不是特別清楚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的狀況下,只好想辦法在麵包板上再重製另一個 USBasp (還好,手邊的零件還有辦法組出另一塊出來檢查)。

測試的方式:

  1. 把 MCP 燒個最簡單的 Arduino LED blink 來檢查是不是 MCU 的主要線路出問題。然後把 pin 19 & GND 的線路額外接出來測(PS 1),LED 會閃,那問題至少不會是在主要那幾個 pin 腳和 19 上頭。

  2. 讓麵包板上的 USBasp 透過其它接線來檢查是不是連接 USB D+ / D- 這兩條主要資料傳輸的線路上出問題。試著讓麵包板與電木板上頭的 pin 14 & pin 15 腳位相連,然後再將本來要連接到 USB D+ / D- 線路透過測試勾連回麵包板上頭。結果就造成麵包板上的 USBasp 也一起 unknown device 了。 =..= 所以問題可能在這 ~

  3. 和上面的方式類似,不過是反過來讓電木板上使用麵包板上本來就正常的 pin 14 & pin 15 腳位的線路。結果竟然還是得到了 unknown device 啊啊,這樣不就又表示問題可能不在 pin 14 & pin 15 上面了嗎 ~‧ ~

反覆在這些方式之間找問題點,卻都沒有找到那隻卡在這裝置和我腦袋裡頭的那隻笨虫啊!!!!

有路試到沒步,這樣在這邊打轉也得不到新花樣啊,於是在搞了三天後的睡前,把它給全拆了 ~


PS 1:都不曉得這樣倒底算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ICSP 腳位剛好有 pin 19 & GND

PS 2 : USB pinout
USB pinout


#USBasp, #AVR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自製麵包板用的 USB 公接頭



因為之後要測試的線路上,需要用到 USB Port,而且身邊能與電腦連接的 USB 線規格就那幾種,卻也剛好,一來沒有買那種兩邊都是一般 USB 公接頭的線路,所以就算有母接頭也是毫無作用的。


嗯,還好之前有把那個壞掉的軟管的接頭給拆下來 ~

稍微改良一下,先解決掉一個問題

DIY USB Male for breadboard































因為自己也常記不住,就順道附上從 wiki 上截下來的針腳說明。

Pinouts data from wiki
 (英文版的畫面比中文版的更清楚,所以用英文版的 ‧‧‧ 有上顏色有差咩)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整理記錄]Arduino's 自製麥克風聲音放大器(拍手控制開關)歷程之四 ─ 番外三篇:麥克風放大器


在網路上搜尋到這一張電路圖:LM358 microphone amplifier 

看起來上是比較有機會用在 低功率的環境,先試著在麵包板上插完稍加測試一下,
在雜訊的部份聽起來和示波器的圖看起來都比書上使用的。

在插麵包板的時候才意識到,手邊並沒有 10 μF 的電容,一開始是試著用手邊的其它電容並串聯成比較接近的數值,

然後,運氣不錯的,這在篇文章後面剛好有其它網友稍微修改過這張電路圖上的元件,它的修正如下:

1、把 C1 電容改成 100 nF
2、把 R5 電阻換成 330 KΩ 
3、把 R4 電阻拿掉

反正,依照目前我對電路圖的狀態來說,根本還不會分析,也只能先照著這樣的修正稍微測試看看 ~ 

[整理記錄]Arduino's 自製麥克風聲音放大器(拍手控制開關)歷程之三 ─ 番外二篇:耳機放大器


因為在麵包板上面插完麥克風放大器元件之後產生的問題,其中一個項目就是雜訊,

再加上元件散亂在板子上的狀況,也有可能產生更明顯的雜訊;

所以打算找看看有沒有辦法用耳機放大器的功率來推麥克風試看看,除了自己也覺得一般的耳機放大器的敏感度應該會高於麥克風的,

所以雜訊抑制或降低的效果,通常應該會比麥克風用的好吧;再說,書上也提到兩三顆麥克風用的放大器晶片,

就試著找看看吧 ~ 

[整理記錄]Arduino's 自製麥克風聲音放大器(拍手控制開關)歷程之二 ─ 番外篇:音效卡示波器


在網路上搜尋到的可用資訊就是這個 音效卡示波器 

其作用主要原理,是透過音效卡本身所具備的功能和特性,事實上和市售示波器的原理是一樣的,

差別是透過這樣的裝置,能接受或顯示的頻率以及電位差(伏特數)是比較有限的。

在比較仔細的看完上述的網頁之後,比較有疑問的點是有兩個地方,

1、為什麼一定要用雙面的電木板?
2、為什麼要把音源訊號線給剪掉一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