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玻璃板這該怎麼辦呢?
測試 001.
手邊也沒有辦法找到那麼洽當可以當墊底的東西,直到找上了那本前公司某同事沒帶走,卻被我拿回來的天心寫真集,它的封面紙板硬度還夠、長寬也還能滿足條件,用它當墊底的,然後在鋪上一張噴墨用的印表紙,就這樣小試了一下。
沒有玻璃板這該怎麼辦呢?
手邊也沒有辦法找到那麼洽當可以當墊底的東西,直到找上了那本前公司某同事沒帶走,卻被我拿回來的天心寫真集,它的封面紙板硬度還夠、長寬也還能滿足條件,用它當墊底的,然後在鋪上一張噴墨用的印表紙,就這樣小試了一下。
…
還好五金行老闆幫忙湊了好一陣子,總算還能幫忙湊出四跟 M3 14 ~ 16 mm 不等規格的螺絲讓我將就著用,順道問老闆拿了把可換頭的攻牙刀。
既然有了攻牙刀,要用來轉平台底座 OID 024 這六個孔,難度就不算太高了;雖然這樣講,可是還是在其中一孔發生了慘劇,第一次鑽紋路的部份打得不夠深,球頭轉不進去了,使盡我熱愛著海賊王的傻勁,用力轉,還是轉不動 ~ .~
攻牙刀這東西應付塑膠這東西是這個樣子的,第二回合進出的螺紋,不見得能和第一回合的穩合,也就是說第二回合的攻牙,剛好把第一回合的紋全磨崩是常有的事,在這工具使用的邏輯上不難被理解,所以才會在這個出問題的孔上用力試轉看看,既然喝奶的力氣都使盡了也轉不動,就只能動用第二回合了,而且毫無意外的崩牙了 GG ~ 順便買回來的快乾,馬上派上用場 ~
為了比較順暢的安裝流程,在這個時候就順便把 滑塊機構 OID 023(x3) 共六個 M4 要裝球頭的孔都順便鑽一鑽了,以防又鑽的太淺,這次都刻意鑽比較深一點,不過就怕深到破孔而出就事了。
由於更之後的幾個組裝步驟,如集線盒、LCD 之類的,或多或少都會和擠出頭平台有組裝上的相依性在,滑軌則是獨立的系統,所以在準備弄好擠出頭平台之後,再轉進開始處理滑軌與馬達的部份 ~
本來以為,在準備收心的過程裡頭,再花一些時間,幫同學把他這台停滯有點久的 ATOM 3D Printer 的 DIY 追趕一下進度;在問過他之後,確確實實的從他手中把 DIY 的樂趣剝奪走了啊!
因為他同意讓我來完成後續的部份啦。結果又是花掉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這上頭啊 ˊ_>ˋ
不過,也多虧他已經先把主框架的部份都完成了, 感覺 這樣子我應該就可以避開需要力道才能完成的作業項目了。
稍微地,額外的拿 AVR Transistor Tester 來測 最主要標的物 ,也就是,可能知道它們是什麼東西,可是壓根不曉得數值,或者是壓根兒不曉得它是什麼東西;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就等同該零件是無法使用的情況。
所以,若能透過這個裝置,得到它的相關資訊,這樣就有機會可以拿這些零件來用了!
使用 AVR Transistor Tester 來抓零件的資訊,順便測試一下這個裝置的功能,不過,手頭上的零件種類並沒有那麼多可以試的。
先從零件本身就能找到數值資訊的類型下手。也因為它們本身有標示資訊,所以比較容易比對出所謂的誤差值;不過,這邊的誤差值就不單純的只是 Tester 得到的值本身的誤差,還有廠商製作零件時所產生的誤差,所以,以整體數值來講,就是一種相對性的參考值。除非讓我去找到了什麼可以拿來校正誤差的東西。
基本上,個人對於線路、零件和 MCU 程式內容,尚未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因此整個架構都是和上文中所提到的二改作者的是一樣的。
只不過是基於 ~ 嗯 ~ 究竟可以這樣固執的使用 25x15 規格的電木板到哪一種程度上,自己也挺好奇的啦 ~ .~
一片 30x30 的 電木板 NTD 12.0,一片 25x15 的則為 NTD 10.0,所以並沒有因為用的規格比較小片,就讓整體的製作價格減少,完全就只是固執的想要這樣試試看而已。
不然的話,就照著原二創作者的電路圖,只要再把 PCB 板上零件和線路的部份搞定就好了 ~
在感覺上停擺了好一陣子的 上一回合 - Arduino's 多功能電子元件測試電表 ─ 前傳 之後,其實是又找到些相關的資料,以及很不幸運的無法在實驗的安裝過程裡,得到正常的結果。還不得不用菜英文
在該裝置的二創作者在討論區上詢問所遇到的問題。
※ 據 README 內容的理解,這位二創的仁兄無法在原創公佈的資訊當中,獲得任何授權相關的資訊,也無法與原創連繫上,用以確認此韌體授權的相關問題;為此,這個裝置的正式授權問題,暫時懸而未決,直到 2016 之後,二創作者好像會再進行相關的變更動作。
會決定中離的原因,就是因為和該二創作者詢問後的最終結論,可能是出在上傳到 MCU 裡頭的程式在認證的部份會出現問題,所以沒有辦法正常運作,所以才會跑去製作 實作 USBasp 電路圖 這個裝置的 ~